1941年1月,响应国民政府的多次要求,新四军的9000余名官兵从云岭启程,前往长江以北。然而配资在线炒股查询,事与愿违,国民党已做好了武力解决的准备。当新四军抵达茂林地区时,遭遇了敌人约十倍于己的伏击。经过长达七昼夜的殊死激战,新四军除约2000人成功突围外,其余大部分英勇牺牲。军长叶挺被扣押,副军长项英和副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后被敌人残忍杀害,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为了不拖累战友,选择自尽。此时,新四军几乎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。蒋介石本意通过这一手段对我党施压,消除新四军的存在,但共产党毫不妥协,迅速进行了重建和增援。新四军很快就重新组成,迅速恢复至七个师的规模。
然而,这一变化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疑问:新四军的规模原本并不庞大,为何短短几个月内能重组如此强大的军队?这些新编的七个师从哪里来?
展开剩余82%事实上,在皖南事变前,新四军的发展受到了诸多限制。部队实际负责人项英过于依赖王明的统一战线理论,“一切服从统一战线”的观点使得新四军在发展上缺乏主动进取的意识。同时,新四军所在的地区地理条件复杂,周围敌军环伺,日军、国民党军队以及地方民团的威胁极大。到了1940年,新四军的人数仅约3万,与同期八路军已近50万兵力相比,差距非常明显。国民政府对新四军的存在心怀不安,认为这支部队就像是一颗钉子,深深嵌入了抗战核心区域。因此,蒋介石多次要求新四军北调,以为民族大业着想。我党最终做出了妥协,同意了这一请求。然而,蒋介石的“黑手”却让新四军损失惨重,最后只剩下了万余人。尽管如此,中央并未因此而气馁。很快,陈毅被任命为代理军长,着手恢复新四军的实力。
新四军的重建经历了原新四军部队、南方八路军支援力量以及周边游击队的合并。一个值得注意的转变是,原新四军以“支队”形式存在的游击队编号,在整编后变为了“师”和“旅”的正规军编号,这一改变反映了我党在军事上的新态度。
新四军第一师由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编成,师长是享有盛誉的粟裕。皖南事变发生时,这支部队驻扎在江苏北部的盐城一带,因此未受损害。改编后,第一师多次主动出击,面对日军和顽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,取得了优异的战绩。下辖的三个旅长叶飞、王必成、陶勇也都在战争中获得了显著成就。
第二师则由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部队组建,师长是张云逸。这支部队大部分时间都由新四军军部直接指挥,并提前转移到了江北,从而避过了皖南事变的致命冲击。张云逸的经验丰富,在他的指挥下,第二师成功粉碎了日军的“扫荡”以及顽军的进攻,帮助我党在淮南地区站稳了脚跟。
新四军第三师源自八路军第五纵队,师长是黄克诚。该部队曾在苏北地区创建根据地,皖南事变后奉命支援新四军。五纵的老底子是原红25军和八路军344旅,战斗力极强。抗日战争结束后,黄克诚带领该部队进军东北,第三师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,继续成为人民军队的主力。
新四军第四师由八路军第四纵队整编而来,师长是彭雪枫。这支部队与黄克诚有着深厚的渊源。1940年6月,黄克诚带领八路军344旅和新2旅沿陇海线进入江淮,与彭雪枫的第六支队合编成立了八路军第四纵队,黄克诚担任政委,彭雪枫担任司令员。皖南事变后,第四纵队改编为第四师。遗憾的是,彭雪枫于1944年牺牲,第四师的师长由张爱萍接任。
新四军第五师则由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编,师长是李先念。该部队长期驻扎在中原地区,地理位置相对独立。即便皖南事变爆发,他们也难以及时支援。日本投降后,中央决定将新四军第五师、八路军河南军区部队、冀鲁豫军区部队等合编为中原军区,李先念成为该区的负责人。然而,由于中原军区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,且靠近国民党核心区域,最终在国民党的猛攻下,该军区被迫撤销。
新四军第六师由江南地区的部队整编而成,师长是谭震林。该部队所在的地区频繁遭到敌军攻击,因此伤亡较大。到了1942年10月,第六师的指挥机关与第一师合并,由粟裕统一指挥。基于这一背景,解放战争初期,华中野战军成立时,粟裕担任司令员,谭震林担任政委。
新四军第七师由无为游击纵队、新四军第三纵队、皖南突围部队及部分地方武装整编而成,师长是张鼎丞。与第六师的困境相比,第七师所在的皖江一带日伪军力量较为薄弱,战斗也不如其他地区激烈。而且该地区物产丰富,经济基础良好,因此第七师成为了新四军中最富裕的一个师。
这七个师的首任师长中,许多人都在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。那些转入地方工作的,也享有与大将相当的待遇。即使张爱萍未参加解放战争,作为继任师长,他也被授予了上将军衔。这一切都反映了中央对新四军的高度重视。
从新四军的七个师的来源和整编过程来看,人民军队与旧军阀部队的最大不同在于其高度的统一性和服从性。面对中央的调令,无论形势如何变化,所有部队都毫不推辞,坚定地执行,以确保革命的胜利。
皖南事变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,但中央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应对措施,成功将其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。经过后续的整编,新四军迎来了重生,发展思路也彻底打开。从皖南事变发生时仅剩万余人,到整编完成后已经拥有9万人的规模,直到1945年8月,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已经发展到31万余人,民兵和人民自卫武装更是达到了96万人。这一切都是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,堪称不易。
发布于:天津市阳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